公路客运总量虽然下降明显,但依然承担着全部12%的客运量,铁路+民航+水运的占比在6%左右。
今年春运期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不少人已经感受到了道路拥堵的艰辛,但依然没能阻止节后出游继续选择自驾的热情。
相比年前,年后5天的自驾占比又增加6个百分点,平均值已达到88%,自驾出行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第一选择和生活习惯。
从各交通方式客运量整体情况来看,过年前后10天时间里与2019年同期相比,公路客运和水运客运量均大幅下降了近50%,自驾出行增幅高达 40%。
和公路客运一样,地面公交客运量下降趋势早在10年前的2014年就已开始(2014年达到最高峰,年客运量781.9亿人次,日均2.14亿人次)。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3年前11个月城市客运量统计数据来看,轨道交通已经从疫情影响中彻底走了出来,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轨道日均客运量较2019年提高22.3%)
而常规公交的恢复似乎还要更长时间,2023年前11个月的公交日均客运量仅为1.13亿(较2019年降低了40.3%,较2014年降低了47.2%),甚至少于疫情中2020年的1.21亿和2021年的1.34亿。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回头来看,2014年对于城市公交来说,已不是一个周期变化的节点,更像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那一年网约车烧钱大战刚刚开始打响,紧接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众共享单车接踵而至。那一年还仅有19座城市开通了地铁,之后一座接一座城市,一条接一条线路在全国各地全速推进。
把代表市内集约化出行的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叠加到一起,在右上角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显眼的空缺,像被咬了一口,直观反应了这4年来有多少人改变了以往的出行习惯。
卷售价:今年年后上班第一天,售价7.98万的混动比亚迪刷了汽车圈的屏,紧接着一众车企跟进降价。
至2023 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35亿辆,94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春运70 多亿人次自驾出行量,80%多的占比也随之而生。
在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下,网约车的运营服务越来越走向规范,最新发布的全国网约车数据,2024年1月份的订单总量达到了9.11亿单,是自2020年10月网约车数据公布以来的历史最高。
全国电动自行车的产量和销售额也都在快速增长,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两轮电动车社会保有量已超4亿辆,即将赶上机动车保有量。
就连沉寂许久的摩托车行业也在近些年重新焕发了生机,天气渐暖,北京四环辅路上又定将迎来摩托大军的盛况。
对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极大开放和多样的交通市场之中,所面临的复杂发展环境既前所未有,也独一无二。
要问集约化出行接下来发展方向在哪?发展路径是什么?其实不好回答,从不同角度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但要问集约化出行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第一步应该做好什么?个人认为一定是“珍惜、稳固、盯紧”集约化出行的基本盘。
虽然集约化出行的份额降低了不少,但其公益化属性特征却更加明显了。春运中,班线客运、旅游客运、城际城乡客运依然承担着2倍于铁路的客流。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上班族们、学生们、老年人们依然每天盼着公交早点到来。这些都是集约化出行的“真爱”和“基本盘”。
当前,集约化出行客流下降的趋势尚未见底,竞争对手们继续卷价格,卷体验,卷便捷的热情依然高涨,面对依然不容乐观的形势,更应倍加珍惜基本盘。
在“公益性+市场化”的指引下,当前大多数城市一方面“勒紧腰带”,一方面“积极主动”造血自救。这无疑是符合国家倡导的客运行业发展方向。
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一方面将降本增效和降低服务水平画等号,主业份额持续流失,一方面“花式整活儿”的副业经营又未能找准市场,雷声大雨点小后,收益十分有限。
应从行业政策引导上,从企业发展重点确定上,围绕基本盘进行重新审视,去除低效的纷杂干扰,明晰主业重点,将政策、资金、人力等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把基本盘先稳固住。
不同区域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不同客运市场也有不同的服务基本盘,应持续对综合客运运行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把基本盘盯紧。
企业运营层面,盯紧基本盘有助于精准把握核心人群和核心需求,为优化运营组织和调整发力方向提供依据。
政府和行业管理层面,盯紧基本盘有助于把握交通出行变化情况,精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有助于持续提升综合客运体系整体效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上一篇:美媒:中国电动汽车进军东南亚实现双赢
下一篇:我国综合交通网里程超过60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