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双频合一的功能,这是一个可以让Wi-Fi接入点有更强适应性的设置。通常我们的无线GHz这两个频段上工作。而大部分双频路由器也都可以支持2.4GHz和5GHz的信号收发。如果像中国电信一样的建议关闭掉双频合一的功能,那么用户往往就会看到两个SSID接入点的名称:
在用户看来,两个不同频段的Wi-Fi接入点实际上就是两个不同的接入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设备的特性来选择一个合适的接入点进行接入,例如扫地机器人接入2.4G接入点内,而手机笔记本电脑接入5G接入点内。
大部分用户并没有真正辨识自己无线设备参数的能力。就扫地机器人来说,大部分扫地机仅仅支持2.4GHz的无线信号。
如果加到5GHz的接入点就会出现无法联网的情况;还有一些智能家居设备,例如某米的Wi-Fi窗帘机,里面就是早期的ESP8266芯片控制,只能接入2.4GHz的接入点中。这都导致了用户在安装配置的时候需要做一个预先选择。
只不过,普通用户往往是没有信号频段的概念的,即便是分离出了2.4G和5G的频段也难以让用户得到一个相对正确的Wi-Fi接入点选择。
例如iN自己家里的Wi-Fi系统,就是一个双频合一的接入点,系统自行分配Wi-Fi频段。大部分智能家居设备都被正确的分配到了2.4G频段,同时,一些性能高一些的无线设备也被正确的归纳到了5G频段。在频段分配上iN几乎是毫不操心的。
以iN这边为例子,其实家里最低端的设备就是一些WI-FI的无线通断器了。这些设备本身支持802.11g-802.11n协议,也是ESP8266点芯片也只支持2.4GHz的频段。这些小的智能家居配件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根本不需要太大的带宽。因此给这些2.4G的设备预留一个相对较小的信道选择就可以足够支持这些小设备运行。
在iN家的例子里面就是只给了2.4GHz频段20MHz的频宽。在小频宽的范围内反而设备可以保持稳定并不容易受到外界信号干扰。
而对于性能更高一些的设备,实际上就让无线GHz频段上自动选择一个合适的频宽,今天看系统选择的是一个80MHz的频宽并且将5G的接入放在了149号信道上。
在这种状态下你如果去看设备接入的列表你就会发现设备在接入双频合一的接入点的时候是会做有效的自动协商的: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协商到不同的网络速率。例如家里的各种通断器协商得到的接入速率是50-70Mbps,而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设备被协商到了960Mbps的速率。
用这种方法日常使用就完全不必费心了。而且由于所有设备的信道频宽都有合适的限制,在屋内是可以无干扰的工作的。
当然了,很多人会将Wi-Fi 6设置一个160MHz的5G信道,这个方式iN一直会提出否定态度,虽然设置这么高的信道范围Wi-Fi 6设备可以协商到更高的速率,但是由于这个信道太宽了,多台设备使用的时候会导致拥塞的现象。虽然不容易察觉,但的确付出和回报并不比80MHz的频宽更高。
但是要注意的是,类似于手机这类的移动设备往往会在房间的不同部分进行连接,在不同连接点上5GHz信号和2.4GHz信号的强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保证系统可以接入适合的频段呢?这就得从如何将用户踢出接入点做出设置了,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射频下限规则,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信号强度进行剔除,当信噪比达到一定阈值的时候别犹豫,踢掉这个设备。
这个选项里面有两个可选项目分别是“性能优先”和“稳定性优先”,在选择性能优先的时候会倾向于分配5GHz频段给设备,而选择稳定性优先的时候则会倾向于分配2.4GHz频段。
射频下线规则是决定一个终端什么时候断开不良网络,而在业务保障中选择“性能优先”则是会优选速度更快的5GHz频段。这样一来设备就可以在房间的不同部分可以得到当前点最好的无线信号连接。
当然了,iN自己在家里用的是商用设备,这些配置是可以自己调节的。一些家用设备会简化选项形成固定的逻辑,但基本上也是按照上面的原则来设计的。所以说双频合一这个功能并不在于你关闭和打开,而是路由器设置本身是否合适。
同理,即便你设置了单一的频段,例如将手机拿到了5GHz信号不好的房间区域,手机也不会自动的去接驳在这个地点更好的另一个2.4Ghz接入点的——这是一个退出机制的问题,并不在于你设置不设置单一频段。所以按照电信的这个说法,5GHz这个频段根本不需要存在,大家都连接“更稳定”的2.4Ghz频段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对于一些邻居的AP如果对家里的无线信号造成影响,商用级别的AP是可以开启反制功能的。确切说就是发出干扰信号强制邻居的AP断网或者改变频段。在这种状态下自己路由器的范围内信号往往都是最优的。
再结合AP的调优设置,逻辑上就是发现自己所用的频段被干扰,就尽量去躲开干扰频段,实在躲不开的就会尝试利用反制进行压制虽然说对于邻居有点不道德,但是依旧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