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年伊始,一篇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大江之韵·探寻岷江”调研报告》在全网引发广泛关注,首发媒体“川经瞭望”发布当天即被各大平台争相转发,短时间内点击量累计近百万次。
时间往前推移,2023年10月,一场名为“大江之韵·探寻岷江”的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在微凉的金秋时节制造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场调研活动由我所供职的四川经济日报社组织,邀请政府、经济、地理、文化、媒体等多领域的相关人士及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沿岷江河谷,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探寻一条江的自然、生态、文化之美,以及由它生发的文旅资源、城市形象、产业力量等。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作为这场调研采访活动的策划、报道和参与者,回头总结时我豁然发现,仅这一场活动的收获,就可以给我十余年在传媒领域的学习和探索交上一份分数还不错的答卷,它们是对我在业务上孜孜以求的嘉奖,也给予我信心和决心: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都将在融媒之路上笃定前行。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传统纸媒的一名新闻编辑。我所供职的四川经济日报社创刊于1984年,是西部最早的经济类报纸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张面向全国的省级综合性经济大报,同时也是四川极少数21个市州记者站齐全的媒体。
但是,在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职能:不能单纯地限定自己的角色是记者或编辑,而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综合的“内容生产者”。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充分发挥在传统纸媒练就的深度报道能力,把“匠造精品”的能力和精神贯穿在融媒产品的打造中,进一步挖掘内容深度、占据理论高度、打开视野广度、创新报道角度,于新赛道上不断探索、超越,最终练就更新、更强、更精准的内容生产能力。
全媒体时代从来不缺少好选题,打动人心的精品内容一定是精心谋划、反复打磨的匠心之作,而不是敷敷衍衍、匆匆忙忙的“急就章”,所有精品内容无不体现着匠心独运的策划思路。
“大江之韵·探寻岷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是报社2023年推出的大型融媒策划报道,由21个市州记者站之一的宜宾记者站提出、我参与策划完善而成行的。
活动策划的初衷,是想通过一群人的脚步去丈量一条江的长度,通过一群人的视角去发现一条江的生态之多样、景色之壮美、文化之深厚、经济之活跃,进而对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探寻沿江城市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基于此,我们在策划中着重体现了5个“一”:明确一个主题,理出一条路径,阐明一个主旨,得出一个结论,引发一些思考。
一条路径:调研组一行从岷江发源地——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岷江源出发,顺江而下,途经成都、眉山、乐山等地,最后来到宜宾,目送岷江之水汇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通过一路调研,探寻岷江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江。
一个主旨:探寻岷江,其意义在于进一步挖掘四川特色优势产业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岷江流域的产业找到根、寻到魂,注入文化活力和品牌动能。
一个结论:岷江是一条生态之江、美景之江、美酒之江、丰产之江、工匠之江、诗意之江,更是一条亟待深研的潜力之江,赋能沿岸都江堰、眉山、乐山等城市,以及川酒、川茶、川菜等四川优势产业的发展。
一些思考:建议由相关部门联合发起岷江研究计划,协调成都市、阿坝州、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的专家、作家、媒体等资源,进一步挖掘岷江文化资源,赋能沿岸产业和城市发展。
这一策划无疑是成功的。活动不仅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作家、诗人的浓厚兴趣,欣然应邀参加,还得到相关部门和知名国企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我在这个活动中更清楚地看到了好策划对好内容的指导性,也更真切地感受到:策划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融媒报道更需提前系统策划,如此才能锁定重点、突出亮点,把握好全过程、全景式报道节奏。
“探寻岷江”不是个例。换句话说,之所以有“探寻岷江”,是基于多年来我们立足主流媒体责任担当,在一次次报道实践中的厚重积淀。
一直以来,报社围绕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开展宣传,对全省21个市州的经济发展进行挖掘报道,更为全省经济领域的大事制作了很多亮眼策划。比如2024年2月,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召开,报社策划推出40多个版面的会议特刊,作为会议资料发到参会人员手中,充分展现了四川“工业源媒体”的优势和担当。
我于2011年正式进入新闻行业,成为百万新闻从业人员中的一名“小卒”,至今已十年有余。这十余年,是传媒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产业的媒介新形态、媒体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方面,传统媒体积极推进融合转型,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丰富内容形式、提升传播手段、拓展多元化收入模式等,努力保留住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则凭借技术升级、阅读方式转变、受众群体扩大、传播渠道多样化等优势,尽力开拓着更大的传媒市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发展,助推媒体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在守正与创新之路上不断向前。
这十余年也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次次实战历练使我从 “新闻学徒”变成了 “业内人士”,从“一线战士”变成了“幕后军师”。
不管在哪个阶段,我始终认为,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改变、技术如何迭代升级,“渠道为王”“产品为王”“技术为王”等声音如何喧嚣,“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的核心发展路径。
“大江之韵·探寻岷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最大的亮点,即在于整组融媒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和贴近性、新鲜感和节奏感。
匠造精品内容,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精品内容”。活动开始前,报道小组开了一个碰头会,谈论本组报道的方向和思路。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原创的高质量内容是主流媒体有别于网络媒体和广告公司的强大竞争力。因此,针对这一活动的宣传报道,我们要着力体现四大关键词——鲜活、亮眼、深度、温度。
基于此,我们在内容创作上推出了一系列精美海报、一系列创意视频和一系列主题稿件,其中一系列主题稿件作为精品内容的代表获得了更多赞誉。
这组稿件立足“探寻岷江”这一大主题,细化为“水、城、匠、景、粮”五个小主题,逐一推出《好水酿好酒,水到酒成》《一条江 一座城 一杯酒》《文脉盛景 孕匠于江》《与大江同行 酿杯中风景》《世界之粮 在五粮美酒中“美美与共”》5篇生动鲜活的新闻通讯。整组稿件主题明、切口小、文风活、开掘深,一经发布,广受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调研采访结束后,我们又发挥主流媒体匠造精品稿件的优势和能力,在传统、常规的新闻写作基础上再“进阶”,由总编辑带队并执笔,撰写出一篇近万字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报告既有新闻视角又有文学表达,既有调查研究又有意见建议,展现了媒体担当,升华了活动主旨,予沿江城市建设及产业发展以重要启示,是主流媒体 “内容为王”优势的进一步体现。
通过这组融媒报道,我更清晰地看到:在融媒体时代,虽然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过剩让受众阅读某一个信息的时间、精力急剧收缩,但并不意味着受众阅读质量和对信息要求的下降。相反,受众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信息上。这也鞭策着我,只有坚持做价值的传播者,才能在融媒浪潮中乘风破浪。
事实上,不仅是这次活动的融媒报道,匠造精品一直是四川经济日报社的传统。近年来,我们采编团队切实下沉新闻一线,认真践行“四力”,精雕细琢打造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新闻报道——《穿越“国道天险”的英雄交响乐——写在世界最高公路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通车之际》《百万“父亲”兴巴山——农业农村的巴中“变”法》《汶川人的家国情》《“雅石”出川记》等一系列精品报道厚重、深刻、细腻,同时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被众多主流纸媒、新媒体、政府网站争相转发,往往仅新华社客户端一个平台的阅读量就达百万以上。这些报道连年斩获中国经济新闻奖、四川新闻奖等诸多荣誉,赢得广泛关注和肯定。
2024年全国即将召开,新一轮的新闻大战又将开始。(编者注:本文写于2024年全国召开之前。)可以预见的是,元宇宙演播室、虚拟主持人、利用5G和AI等新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场景、大数据赋能的可视化动态化应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进一步升级,进一步丰富报道的形式和互动体验。
我是传媒行业发展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真切地感受着浪潮下涌动的力量。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变革的深入,虚拟与现实、创意和纪实日渐交融,新媒体产品的“身临其境”体验逐渐成为主流表达方式,场景化的视听产品也越来越多。
在“大江之韵·探寻岷江”策划中,我们重点推出了“探寻岷江·名家谈”系列有声海报,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在海报上加入音频元素使海报发出声音,使得这一产品既具有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又具有视听产品的数字化感受,好“看”又好“听”,更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引人入胜”的目标。
然而,视、听已然不新鲜。随着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移动化、智能化、年轻态的融媒体产品占据了传播高地,不仅是“岷江行”中的有声海报,近年来我们凭借主流媒体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一系列数字化的融媒产品。
比如,为书写工业战线脱贫攻坚成绩,我带领团队运用H5语言制作了主题为《鏖战攻难关 脱贫焕新颜》的数字产品。该产品运用H5超强的集纳性,将文、图、动画、音频、视频甚至链接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讲述方式。此外,该产品还运用H5最显著的跨平台优势,同时在PC端与移动端、Windows与Linux、安卓与IOS等各种不同的开放平台、应用平台及传播路径上推广,从而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产品一经上线,即迅速在全网铺开,成为同类型宣传产品中的爆款。
又比如,近年来报社代运营了20余个政务微信公众号,都归属于我所在的业务部门。为强化读者互动,凸显推文的趣味性,我们着力探索SVG创意互动产品,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让读者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基于此,我们策划制作了大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SVG交互式微信推文,风格上更网感化,形式上更多元化,让信息以更多面貌、形式和路径抵达受众,改变了受众对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刻板印象,使其更接地气、更好地服务人民。
在一场场新闻报道里冲锋陷阵,我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当技术创新作用于新闻报道,它就是内容生产的一种创意表达,必须始终关注技术的最新变化,拥抱新的媒介形。